可持续城市发展

绿色交通促进、15分钟生活圈构建、低碳城市设计策略

研究概述

可持续发展目标

响应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致力于构建环境友好、社会包容、经济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愿景。

研究使命

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城市韧性和宜居性,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发展。

可持续发展框架

环境可持续

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排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碳中和目标 绿色能源 生态保护 循环利用

社会可持续

促进社会公平,提升生活品质,保障公共服务,增强社区凝聚力。

包容发展 公共服务 社区参与 文化传承

经济可持续

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色经济 创新驱动 就业创造 产业协同

绿色交通促进

构建多元化、智能化、低碳化的绿色交通体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公共交通优先

轨道交通网络优化
BRT快速公交系统
多模式换乘枢纽
智能调度系统

慢行交通推广

自行车道网络
步行友好环境
安全保障设施
共享停车系统

电动出行普及

电动汽车推广
充电设施建设
电池技术升级
清洁能源供应

智慧交通管理

智能信号控制
实时路况监测
出行信息共享
自动驾驶技术

15分钟生活圈构建

打造"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在步行或骑行15分钟内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就近享受优质公共服务,提升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

基本生活服务

商超便民
餐饮服务
维修服务
快递物流

公共服务设施

教育设施
医疗服务
文化设施
体育健身

绿色休闲空间

社区公园
儿童游乐
健步道
社交广场

就业创业空间

联合办公
创新孵化
社区服务
社区商业

实施成效

90%
生活圈覆盖率
35%
通勤时间减少
25%
交通出行减少
88%
居民满意度

低碳城市设计策略

能源系统优化

可再生能源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绿色建筑

推广绿色建筑标准,提升建筑能效,减少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

智慧电网

建设智能电网系统,提高电力系统效率,实现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配置。

碳汇能力提升

城市森林

构建城市森林体系,增加绿化覆盖率,提升城市碳汇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立体绿化

推广屋顶绿化、墙体绿化等立体绿化技术,在有限空间内最大化绿色覆盖。

蓝绿空间

整合水系与绿地,构建蓝绿相融的生态网络,提升城市生态韧性。

循环经济发展

废物资源化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体系,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水资源循环

推进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消耗。

产业生态链

构建产业生态链,实现产业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实践案例

深圳市碳中和示范区

进行中

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在前海片区建设碳中和示范区,探索可复制推广的低碳发展模式。

60% 碳排放减少
80% 可再生能源比例

成都公园城市15分钟生活圈

已完成

协助成都市构建15分钟生活圈网络,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公园城市。

150+ 生活圈数量
92% 居民满意度

杭州绿色交通体系

已完成

参与杭州市绿色交通规划,推动共享单车、电动公交、轨道交通的一体化发展。

45% 绿色出行比例
30% 交通碳排放减少

未来目标

2025

碳达峰路径

建立城市碳达峰评估体系,为不同类型城市制定差异化的碳达峰路径和时间表。

2030

韧性城市建设

构建气候韧性城市评估框架,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2035

净零排放示范

建成一批净零排放示范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碳中和城市发展模式。